We aren’t allowed to die here. 这部温馨喜剧让我很感动。电影改编于 Elizabeth Taylor 1971年的同名小说。年迈的Mrs Palfrey失去丈夫后只身来到伦敦,住进一家名为The Claremont的旅店,这店像是一个养老院似的,孤独的老人们在这里等待难得的电话和访客。Mrs Palfrey本来期待能常见到同在伦敦的外孙,几通电话却都没有回应。结果,她在和外孙同岁的26岁的Ludo家门口意外跌倒,由此这一老一少开始了一段难得的友谊,一个正在步入死亡,一个正在享受青春。片子的成功一大原因是优秀的原著,时不时就会出现几句平实但感人的台词。另外,片子里几乎所有的演员表现都特别好。在我们现在的年纪,还并没有真的直面死亡,年老后的我们会是怎样一种状态?这部电影仍是学校“Coming of Age”系列中的一部,看完我才发现观众中有90%以上都是爷爷奶奶,他们的脸和屏幕上的一样沧桑,电影散场,我看着身边的他们的脸,突然更强烈的觉得每张脸都含着很多戏,很多过往。想想最后决定跑来看这部戏的一大原因居然是发现影院附近的食堂今天的晚餐不错,真是惭愧啊。不过不管怎样我很庆幸没有错过。 片子还用了一首1934年的老歌: For All We Know。无数人都唱过这首歌,下面这个是Roberta Flack & Donny Hathaway在1972年的版本。其实我还是觉得Rupert Friend在片子唱的那个不怎么加修饰的版本更好,可惜找不到。片尾还有一个女声版本,听着她唱着“Tomorrow may never come for all we know”,看着身边的爷爷奶奶们,真是有些感伤。 For All We Know For All We Know For all we know we may never meet again Before you go make this moment… Continue reading Mrs. Palfrey at The Claremont [4.5/5]
Tag: drama
梦想照进现实 [3.5/5]
我很佩服老徐能拍这部两个主角窝在一屋子里全片对白的片子。我觉得这样的片子是可以很自我很随性的,就是要把心中那点烦心事儿讲出来,能不能被听懂并不重要。姐姐说小祁说没人能一遍看懂这片子的所有暗指,我觉得那是肯定的,因为有些台词就是写给有些观众看的,看不明白那些暗指看多少遍也还是不明白,也没必要。其实我觉得那小祁的影评挺背离这电影的,他说明白这电影你得和这创作者熟悉,最好是朋友,否则就多半是看个热闹。其实他有这种想法挺正常的,当你和一部比较自我的电影的幕后都挺熟,自然能看明白的门道多一些,自然会有那么一点优越感,自然看完感觉会更良好。不过话说回来,拍电影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看电影的却不是为了去了解拍电影者的情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所以观众没义务也没必要去了解创作者最真实最完整的想法。我觉得这电影挺好的,好在它可以勾着我想起一些过去的场景,一些自己的想法。每个人确实都是在演戏,过的舒服的就是演自己编的剧本演的比较成功,过的不舒服的就是演砸了或者剧本写的太烂,做所谓人生规划和编剧本其实本来也就没多大差别。我现在处的阶段大概还是梦想盖过现实,虽然一些美好幻想在被慢慢磨平,但基本上一切不快还能放到脑后,因为梦想里的明天,会比现实的今天好。当然,我也没法和以前那么傻呼呼了,自然知道梦想总归需要妥协需要演技,只是现在的我或者我这个人根本还不会放弃做梦。 我也在想,什么时候就找台摄像机把一群朋友晚上聊天的场面录下来,然后剪一剪,说不定很有意思。当然这需要你和主人公们都很熟,最好是朋友,hoho。 梦想照进现实 (2006) 3.5/5
最好的时光 [2.5/5]
这部电影刚上映时就听到些对它的评论,评论家们一片赞扬,但我认识的朋友中却基本没什么太赞扬的,所以我也一直没有去找来看。结果这个学期学校的Loew电影系列选了这部片子,难得在美国看华语电影,反正周六晚上我一般也都是荒废,那就去看吧。和中文名字“最好的时光”相比,英文名字“Three Times”就直白多了,加上把“爱情梦”,“自由梦”和“青春梦”分别翻译成“a time for love”,“a time for freedom”,“a time for youth”,感觉英文名字反倒呼应的更直接更好。这片子无疑在形式上是无敌的,三段不同的时光,三段有些不同的主题,三段不同的拍摄手法,尤其第二段,用默片的方式,人物说话都没有声音而是之后出字幕。不过形式归形式,闷还是很闷的,从第二段开始就有些人开始离场了,要知道看这个Loew电影系里的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富足优雅的老人,对这种小众电影容忍力很强,可还是没抵住这片子的闷。看完电影上厕所,站在我身边的老爷爷搭话问我“did you get it?”,大概是他看我亚洲面孔,不过我还是要汗一个厕所对话-_-。我自然是回答“not really”,然后他说太慢了,中间他都睡过去好几次,我说,嗯,第一段还好,第二段和中国那段历史有关,他就问说那是妓院吧,我原来还想光靠字幕如果缺乏文化背景外国人能不能看出来那是妓院,不过现在再想,那红磨坊不就是这种妓院嘛,有些东西啊,不同文化也是相通的-_-,不过想那些老外大概并不知道Mr. Liang是谁。说回电影,第一段虽然很闷,但是那种小爱情的感觉还是能让人会心微笑,后面的两段就。。。看完电影之后心情比较低沉,也不知道是因为觉得浪费时间看了部大闷片觉得亏了,还是因为这电影确实在隐隐闷闷的感动人?我并不讨厌慢片,但不喜欢形式有些大过内容一段距离的大闷片。反正,大夏天的看这么部闷片不合适。 最好的时光 (2005) 2.5/5
离骚 II […/5]
看完离骚II(A Personal Statement of Growth)后就在想,要不要写个评论哪。算了,还是说两句吧。
Brick [3/5]
“You’ve helped us out before.” “No. I gave you Jerr to see him eaten, not to see you fed.” “Fine, and very well put.” “Accelerated English, Mrs. Kasprzyk.” “Tough teacher?” “Tough but fair.” 看完世界杯决赛,懒懒的,有些不想再跑到学校去看这部Brick了,一来是它的预告片不是特别吸引我,二来看它的预告片知道它用的暗语和俚语太多,恐怕听不懂。但这部小制作的片子各方评价都不错,很多人都把它作为2006看过最好的片子,最终促使我决定去看的,是瞟到一个人的评价里说,“Tired of feeling that movies are all the same these days…..watch this movie.”可惜,我没感觉到那些狂烈称赞者感受到的那些东西。首先是,我看预告时的忧虑是对的,这片子多数的对话我都听不懂,本来我还沮丧了一下,心想来这边晃荡了快两年自诩不错的听力居然连个电影都听不懂,结果片子结束和同看的系里的老美们一讨论,他们也听不懂-_-。回来查了一下,发现Brick做的很不错的官网上还专门给了一个词汇解释表,据说有些城市放映前都会给观众发这个表。举几个例子:Gum – to mess things up; e.g., “Bulls would only… Continue reading Brick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