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hild [2/5]

跑去看L’ Enfant (The Child) 这部比利时片子就是冲着它2005年嘎纳电影节金棕榈的招牌去的。结果,我觉得很无聊。故事主要的点是靠抢劫偷窃混日子的Bruno把自己新出生的儿子卖给了黑市。虽然这个故事看起来似乎会很有意思,其实拍的并不多起伏。这也是很多欧洲片的特点吧,以平淡来感动你,但是我觉得这片子做的有些过了,主要是它表现出的东西非常有限,真正让你思考的内容有但不够多,所以片子多次给你主角无所事事的镜头时(比如站在行驶的公车上)会让你觉得无聊和刻意。这种留白是很微妙的,电影需要给你时间去思考去站在主人公的立场去感受,这样能更有效的把你拽进那种情绪。像03年得金棕榈“大象”我就非常喜欢,它也有很多无声跟着主人公走的镜头,但那些镜头都是有力量的。L’ Enfant这片子,也许是它表现的东西我没体会到,反正我觉得它比较无聊,搞不懂怎么会得金棕榈。 L’ Enfant [The Child] (2005) 2/5

Thank You For Smoking [4/5]

Joey: What happens when you’re wrong? Nick Naylor: See, Joey, that’s the beauty of argument. When you argue correctly, you’re never wrong. Nick Naylor的特长是诡辩,用他自己的话说“Michael Jordan plays ball. Charles Manson kills people. I talk.”当然这个特长要站在理亏一方才最有用,Nick选择了烟草公司。他用自己的能言善辩去说服大众吸不吸烟是你自己的选择,不要因为旁人说什么而去不吸,当然同时想尽办法去建立吸烟很酷的印象,攻击反对自己的敌人们。电影是很有趣的,很多台词写的很聪明,当然有时可能节奏有些慢下来,但是整体来说是很不错的。这是学校DFS电影系列中的一部,这学期DFS的主题是 C is for Conspiracy。我最喜欢DFS系列的一点是每场电影入场时都可以拿到一份写的很好介绍很多相关信息却坚决不泄露情节的评论。这次的介绍几乎所有的篇幅都放在男主角Aaron Eckhart身上。确实,这部片子好看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男主角是否表现好那些台词,Aaron做的还不错,不过我到没觉得有评论推崇的那么好。演儿子Joey的Cameron Bright其实也很出彩,最先知道Cameron是因为他在Birth里演了和Nicole Kidman有争议的一吻的小男孩,似乎今年很火,我在X men III里也看到他(就是那个能消除别人能力的孩子),06上映了的片子里他还演了Ultraviolet和Running Scared,相当忙碌哈。 Thank You For Smoking (2005) 4/5

The Best Of Youth [4/5]

这部意大利电影长达6小时,实在需要我鼓足勇气开始看。最初知道这片子是学校春季学期意大利电影系列分两个星期放这部片子,那时就知道这部暴长的片子有很好的评价,不过实验室比较忙,没办法周四晚上7点跑出去看电影,还好当时就找到这部电影下到电脑里,不过毕竟6小时也实在长了点,不过这个周末决定看欧洲电影,就看了它吧。电影通过意大利一个家庭主要是兄弟俩从60年代开始的故事,讲述了近代意大利社会的演化。这么长的电影,自然包涵的东西也多,包括60年代大水灾,西西里黑手党,70年代的蓝领工潮,80年代的学生运动及恐怖袭击,以及90年代的国家复兴风潮 ((这段小总结来自DVD官方网站,居然有中文简介))。让一个普通家庭体现这么多国家的演变,编剧自然要下些功夫。一段评论总结的很好:”This film is either a profound investigation of recent Italian history and a loving look at the national psyche — warts, poetry and all — or else it’s a really superb soap opera”。整体来说前半段拍的很好,整个社会情绪都很自然的展现出来,尤其兄弟俩性格不同,对待社会危机处理方法也不同,但后半段就太像肥皂剧了,不过一些显然刻意的煽情桥段效果还不错。看完电影,第一感觉是意大利语很好听,抑扬顿挫的,而且肢体语言很丰富,当然这些之前就从我的意大利导师那里体会到了;另外一个感觉就是意大利人的民族责任感挺强,也许国家小一些,人们更能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起到作用,这一点在我导师那里也体现过。一次实验室聚餐,聊到政治,导师说起他们上一届总统做了很多错事,说了很多对其他国家不尊重的蠢话,让意大利人都觉得很耻辱,导师很喜欢踢足球,但那段时间他为他的国家感到耻辱,于是他的蓝色意大利队服就一直静静的躺在箱子里,直到选举后新总统上任他才重新穿上。中国的一些民运爱好者似乎觉得中国近代问题多多,但其实那段时间有很多国家都有相似的经历,我觉得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大国最后的结果已经很不错了,但也许中国的问题就是政府和普通民众之间有一段过大的距离,造成民众似乎觉得政府是他们的对立面,觉得政府一切都不透明。片子里也提到这个问题,一些有抱负的人希望把意大利改造成一个更透明的社会,但一个问题是,意大利人真的喜欢这种透明吗?对中国也是一样,我们的文化真的适合透明吗?除了这些大主题,片子众多人物的性格刻画也是不错的,至少很鲜明。总得来说,不错,虽然超长。这么长,海报也就来两张好了。 La Meglio gioventù [The Best Of Youth] (2003) 4/5

Simon [3.5/5]

最近看的10部电影有9部都是好莱坞制作,看多了多少有点乏味,所以这个周末决定来看欧洲片。Simon是荷兰电影,很早前我就下到这部评价很高的电影,但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字幕,荷兰语我可是完全不懂。后来找到字幕后大概最初想看这电影的冲动已经过去了,所以就一直拖到现在。这部电影涉及了很多的东西:毒品,同性婚姻及领养,安乐死。这些问题是各个国家都在面临的问题,但在荷兰特别突出,因为其他多数国家的社会都还在试图回避这些问题,而在荷兰基本上这几项都合法化了,是每个人都必须正视的问题。片子的重点放在安乐死上,但是和相似题材的 The Sea Inside 不同的是,后者是在非法情况下试图寻求安乐死,而这部片子里安乐死是合法的。所以你就能看到得了绝症的人,按照才建立不久的法律去签署各种文件,经历各种程序,当然更重要的是对亲人朋友的影响。当你看着眼前的这个活生生的人,却知道他将在在几个月后某个确定时刻死去,那会是怎样一种情绪。虽然得绝症的人终归要离去,但安乐死毕竟去掉了最后那一点不确定性。而且就像片子里一个人提出的问题说的,安乐死和自杀的差别是什么?是,安乐死是因为无法治疗的绝症,但是生理上的绝望和心理上的绝望真的有那么大吗?最后的时刻,在亲人和朋友的注视下实行安乐死,那种场面真的很煽情。不过这片子整体并没有刻意悲伤,反而很轻松尤其上半段,以至于很多地方把这个片子列为喜剧。Simon的一些自制口头语确实不错,比如 mood upgrading 和 mood degrading,呵呵。又想起大学舍友从一老师那儿听来后来被我们放进离骚里的那段话:到了荷兰,第一年红灯区,第二年抽大麻,第三年同性恋,第四年就安乐死了。-_- Simon (2004) 3.5/5

Tsotsi [3.5/5]

出去玩了一天,一回来就马不停蹄的到学校看这部电影,我的期待自然是挺高的。毕竟这是击败了我很喜欢的Paradise Now拿到了最近这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片子的场景设在南非繁华都市边缘的贫民窟,一个年轻的自称Tsotsi的小黑帮头子每夜带着几个手下抢劫杀人,一夜他们又杀了一个人后手下Boston觉得很痛苦,觉得他们没有decency,Tsotsi被惹怒狠狠的揍了他一顿,然后郁闷的独自出去干了一票,枪击了一个女人,抢了一辆车。但Tsotsi没想到的是车上还有一个几个月的婴儿,他童年痛苦的回忆让他决定带走这个孩子。在之后的短短几天,也许是因为那个婴儿也许不是,他坚强外表下的其他情绪开始一个一个出头。总得来说我是失望的,和相似题材的City Of God并不在一个量级,这部片子讲的东西总觉得差点什么,而且表演也实在有些生硬。片子的一个亮点在它的画面,整个的色彩和构图都很有味道,虽然始终黄色的天空让我想起了沙尘暴时的北京-_-。这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目前我只看过Paradise Now和这部Tsotsi,在我看来,Tsotsi是无论如何赢不过前者的,我想Paradise输的原因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它讲述的自杀炸弹人的故事的敏感性。也许大家的焦点都放在Brokeback Mountain输给匠气的Crash上,对外语片的冤屈到没什么反应了。看来,奥斯卡的提名大概还能做一下看片的参考,获奖名单还是算了吧。 Tsotsi (2005) 3.5/5